招聘对象及相关待遇
1.青年学术英才
药学、化学、医学、生物等相关各专业和方向,年龄不超过40岁;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等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海外连续工作36个月以上;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申报时未全职在国内工作,或者在国内工作不超过1年;引进后需全职回国工作;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业绩特别突出或者国家急需紧缺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2.优秀青年教师
具有良好的学习背景,在海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中科院所获得博士学位。具有良好的学术业绩或学术潜力,一般应有近期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本学科领域著名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突出学术成果。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者,特别优秀者可适当放宽。
3.博士后
年龄不超过35周岁,取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 品学兼优,身体健康,遵纪守法,积极进取,有团结协作精神。一个聘期2- 3年,优秀者可续聘。
相关待遇
(1)为新进教师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以及安家费、住房补贴、子女入托入学等;
(2)提供教师科研教学发展所需的教学科研平台,并按相关规定配套科研经费;
(3)特别优秀人才,相关待遇和支持条件可以面议,详情咨询学院联系人。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航空路13号我校同济医学院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
邮编:430030
联系人:何老师
联系电话:027-83692735
邮箱:heweiwei@mails.tjmu.edu.cn
学院网址:/
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
同济医学院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建于1971年,是中南地区创办最早的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系之一。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设有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药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可在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生药学、药理学、微生物与生化制药6个二级学科点招收博士研究生;设有药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中药学专业学位授权点,硕士点涵盖全部药学二级学科。药理学为国家重点(培育)二级学科、药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是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武汉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大平台、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及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研究中心、湖北省现代给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天然药物工程中心、我校生物医药研究院等平台的主要牵头建设单位。
同济医学院
我校同济医学院是一所具有110余年办学历史的医学名校,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发源地之一,是国家教育部、国家卫计委首批共建的10所部属高校医学院之一,是全国首批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院校,是中德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全国首批同时拥有国家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三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两所院校之一。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新葡萄3522登录网页版、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护理学院、法医学系、计划生育研究所以及10所临床学院;设有13个本科专业,6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60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
学院积极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2000余人,其中教授500余人、副教授7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5人,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5人。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构建和完善了充满活力的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学医在同济”的闪亮名片。目前在校生近9000人,其中本科生4000余人,研究生3800余人,留学生790余人。学院拥有3个国家教学团队、4个国家特色专业、3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门国家精品课程、1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主编各类国家级教材114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建院110年来,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医药卫生人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侯云德院士,中国两院院士裘法祖、吴旻、陆道培、张涤生、周宏灏、胡盛寿、杨宝峰、陈孝平、马丁、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武忠弼等都是我院培养的杰出校友代表。
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医学科学前沿,面向健康中国发展需求,积极推动健康与科技对接、健康与社会对接,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构建和完善了覆盖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领域的重点科研平台。建有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2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8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累计获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湖北省创新群体11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项,省部级科技奖399项,其中一等奖87项。200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6项,国家“863计划”38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45项,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共130余项等,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20亿余元。2014年以来,连续四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突破300项,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中部地区医疗中心、区域终极诊疗医院,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2016年以来,按省校、市校共建共管模式,学院整合优质医疗教学资源,将7所有实力的专科医院和有特色的综合医院扩增为直属附属医院,新增了我校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附属武汉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附属湖北肿瘤医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附属武汉精神卫生中心、附属湖北妇幼保健院。各附属医院坚持以爱心奉献社会,以仁术服务人民,汇聚成了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同济力量。
学院起航于德国医师宝隆博士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因历史渊源,学院始终将对德合作与交流放在重要地位,确立了“以德国为重点,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国际交流”的工作思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与德、美、英、法、日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大学、医院、研究机构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签署了国际校际合作协议40余个,共建中外合作科研基地8个,与一批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学生联合培养、国际联合办学、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研究等卓有成效的对外交往工作,有力提升了学院办学水平和的国际影响力。
我校
我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科研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98个本科专业,21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4个学科进入A类(其中机械工程、光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个学科进入A+),28个学科进入B类(其中19个进入B+)。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1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9人、长江学者青年项目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4人,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青年拔尖人才2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9人。
学校贯彻建设“学生、学者与学术的大学”的教育思想,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名高级人才。
按照“应用领先、基础突破、协调发展”的科技发展方略,构建起了覆盖基础研究层、高新技术研究层、技术开发层三个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有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以及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16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我校正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武汉市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和特大城市,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全市下辖13个市辖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8494.41平方公里,2017年常住人口1091.4万人,高新技术企业达2827家。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中心城区一分为三,形成武汉三镇(武昌、汉口、汉阳)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内江河纵横、湖港交织,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构成了武汉滨江滨湖的水域生态环境。
武汉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拥有53条境外直达航线,是华中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四大洲的城市。